成都6月25日讯( 陈淋)日前,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工作会召开,宣布“十四五”期间全面构筑杏林学者“1313”人才高地,即:引育10名杰出科学家,30名领军人才,新增100名青年拔尖人才,300名青年骨干教师(含博士后)。同时,配套制定18个人才工作制度构成学校1313人才动车3.0制度体系,提出了人才动车3.0制度体系“破唯”、“破壁”、“立新”、“立势”的改革特点。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注入人才动能和创新活力,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中医药创新人才聚集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成都中医药大学人才工作会 开启“人才动车体系3.0” 18个人才工作制度打造人才高地 本次提交大会的“人才动车体系3.0”的18个人才工作制度,旨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建设杏林学者“1313”人才高地。成中医将其特点概括为:强牵引、增动力、优编组、畅道路。 为此,成中医出台和建立的18个文件和制度,包括具有学校人才工作总纲意义的2个文件《关于新时代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见》(简称“人才强校新二十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以及其他16个文件,它们共同构成“人才动车3.0”提速升级的引领、动力、编组、轨道。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静解读,强牵引是发挥杰出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引领守正创新的关键作用。实施《杏林学者“1313”人才培育支持计划》,成中医首次探索校内校外人才培育与引进并重,校内外人才支持措施并轨,优秀人才同台竞技、并轨运行的机制。同时,为入选该支持计划的校内人才提供年薪制与高层次专家激励津贴两种薪酬模式。第二层次至第五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60万、50万与40万的年薪及相应的评价任务,或者每年8万、6万、4万与3万元的高层次专家激励津贴,重在考评带领团队完成情况,聘期4年。 而《杏林学术荣誉体系支持计划》首次设立代表学校专家教授最高学术荣誉的“终身教授”岗位,授予教学、学术、临床等领域成果卓著、始终坚守学术传承、爱校荣校、退而不休的专家学者。 增动力则是优化以贡献与业绩为核心的人才分类评价暨薪酬体系。杨静介绍,新拟订的《人才分类评价暨聘期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探索“能进能出”的机制,促进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发各类人才的动能、活力。新进教师分类实行3年准聘考核全覆盖,准聘合格者给予长聘岗位。同时,为优化人才分类评价暨绩效工资改革,本轮改革以学校“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与高质量导向作为学院核岗及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引导校院两级共同构筑内涵式高质量导向的绩效分配体系。 优编组则是形成“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的人才集群发展模式,为人才高质量集群发展注入活力。《杏林领军团队建设培育支持计划》立足“四个面向”,围绕“中医药+”在中药学科群、中医学科群、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三大学科领域重点布局建设五类团队:人才团队、教学团队、项目团队、动态科研机构、临床协同创新中心。 博士后是各类人才团队的生力军,是人才高质量集群发展的重要“蓄水池”。《杏林菁英博士后成长计划》是现行博士后制度的3.0版本,升级后的制度特点:细化岗位、强化激励、优化评价。将博士后分为“两类六岗”,两类是师资博士后和专职博士后;六个岗位分别是教研岗、科研岗、传承岗、临床岗、实验岗和企业岗。博士后中的佼佼者可进入“百青计划”接续支持,在学术发展的黄金期给足发展动力。杨静指出,本次改革创造性运用“积分”评价方式,把涵盖各岗位特点的业绩成果作为积分选项,博士后根据岗位特点选择积分项目,积分进站、积分出站、积分入编,既体现质量导向,又体现多维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