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2月3日讯(记者 卢永洪)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1月1日至12月2日:成都市优良天280天,这是2020年全年的总和。空气质量优良天同比增加16天,优良率83.3%,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在成都遥望雪山达68次,比2019年全年次数还多。 举目抬眼是蓝天雪山,雪山之下是烟火人间。“蓝天雪山”的成绩背后,离不开环境治理系列举措,成都正力求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为常态。 生态的方圆 从建章立法开始 厚积四年,破土勃发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让成都市地方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得到完善;全国首创的《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结合成都自身特点,科学地、创新地实施分区分级管控,在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期间,全市NOx、VOCs的日减排比例达到8%和21%,对削减臭氧峰值浓度、防止出现重污染天气有重要作用;《成都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出台,建立“禁止餐饮选址清单”制度,细化明确餐饮油烟污染防治责任,积极开展成都市餐饮油烟排放标准研究,成都人吃着火锅望着雪山,好不惬意;常态化实施的《成都市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以“6大行动”“50条措施”绘好全年“路线图”,明确治污“任务书”。 蓝天的常态 从精准靶心发轫 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精准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污染防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靶心”,成都市深入开展二季度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和2021-2022年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瞄准移动源,在机动车存量巨大的情况下,推广新能源汽车7.4万辆,淘汰国Ⅲ及以下标准柴油货车1.7万余辆,减少NOx排放。同时做好监督管理,路检柴油车、抓拍黑烟车、抽检工程机械、处罚尾气超标车辆及违规使用高污染排放机械等是环保卫士每天的“必做动作”。 着眼工业源,关停或淘汰34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设备),动态处置“散乱污”工业企业700余户,实现全市剩余大蒸吨燃煤锅炉“清零”,完成70台工业炉窑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对5个重点园区和1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原辅材料替代开展现场诊断,组织专家对8个重点园区、200余家重点企业VOCs减排工作开展精准帮扶,推动全市3家水泥熟料、2家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实施深度治理,组织31个重点行业涉气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修订,避免“一刀切”。成都,在平衡中协调经济与环境并进,在博弈中谋求发展和生态双赢。 攻坚城市面源,评定611个绿色标杆工地、对1700余个违规工地进行查处、实施信用扣分制度,查处餐饮油烟及露天烧烤问题680余件,推进800余家汽修企业使用低挥发性水性漆,完成500余家绿色钣喷汽修企业建设,强化大小春期间秸秆禁烧监管且未出现因秸秆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强化督查调度,组建市级联合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督查暗访,共检查1400余个点位,定期通报发现问题,并要求立查立改。市级调度指挥中心实行24小时调度值守制度,将通报问题纳入台账管理,动态销账。以“日拱一卒、月进一步”的不懈坚持和“志不求易、事不畏难”的脚踏实地,力求步步见成效,事事见真章。 雪山的常现 从科技运用突破 防污治污,科技手段的运用无疑是“如虎添翼”。成都依托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西南地区率先启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依托VOCs走航监测车、激光雷达、电力监测系统、“数智环境”、“智慧工地”等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并配合现场检查,聚焦重点污染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工艺开展定点分析,精准锁定污染数值较高区域。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有效防范重污染天,针对今年以来的14次颗粒物污染过程和10次臭氧污染过程,通过短信提醒及微信通知等方式提前发布重点时段污染管控通知,引导企业、工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切实保障民生需求。做好联防联控,织密周边各市大气环境污染联动治理“大网”,牵头推动成都平原八市大气污染防治城市轮值主席制度,多次召开联合会商会议,实现空气质量精准预报和协同共治,编制成德眉资大气科技攻关方案,共同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大气科研攻关等行动,助力打造高品质宜居都市圈,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手棋”。 |